close

邁爾健康微論壇─吃巧克力得諾貝爾獎? 可能是生物類黃酮的功勞

在科學昌明的時代,有很多「偽科學」,或是牽強附會的科學論點,雖然科學是來自於懷疑、推理、假設的態度,但有時真的太扯了!
日常生活中,每天都有新聞告訴你,這個該吃,那個不該做;今天告訴你要這樣,明天告訴你那樣不好,永遠讓你無所適從。
請拿出你的另一項科學精神─合理的推論,別只是道聽塗說,拿香跟拜!

作者: 鉅亨網吳修廉 綜合報導 | 鉅亨網 – 2012年10月11日 下午2:35

世上有許多巧克力的研究,最新一篇對巧克力充滿敬意的研究,被刊載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上,裡頭寫著「一個國家消費的巧克力越多,人均諾貝爾獲獎者越多。」
巧克力消費排行榜上,瑞士是想當然爾的冠軍,瑞典和丹麥則緊追在後,美國的排名在中段。研究者 Franz Messerli 表示,美國要增加每年巧克力消費量 1.25 億公斤,才能多產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。
據《路透社》報導,Messerli 在美國聖路加-斯福醫院中心主持高血壓計畫,他表示,儘管數據都是對的,他也覺得這個研究很荒謬,揭示了科學的不可靠性。
他的這個奇妙研究來自於有一天他看見一篇研究,談到可可與酒類所包含的一種抗氧化劑-生物類黃酮 (flavonoids) 對認知測驗的分數之間有正相關係。認知測驗是臨床上診斷失智症的重要工具。
於是他找來 23 個國家巧克力消費量,以及諾貝爾獲獎人均的資料,畫成圖表後發現兩者呈現高度正相關。
雖然相關性是真的,但可能毫無意義。2001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Eric Cornell 表示,巧克力消費量和一國財富水平有關,國家財富則和研究品質有關,所以巧克力會和研究品質有關,但沒有因果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邁爾健身 的頭像
    邁爾健身

    邁爾健身私人教練會所

    邁爾健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